您现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后勤管理学习 >> 正文
高校后勤改革:困境与出路
2012年03月22日 00:00 点击:[]

后勤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后勤确实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原来我们一直把高校后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瓶颈”,通过几年改革,这一“瓶颈”突破了,并有力地保障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在这几年中,就全国来说,我们的后勤设施从99年以前的50年里,学生食堂与宿舍总和为3340万平方米,而99年至2002年的三年间,全国就建成了高校后勤设施4300万平方米,这三年建成的高校后勤设施比前50年的总数还多。我们学校也一样,我校的学生宿舍面积99年时约为6万平方米,到今年已达29.3万平方米,约为以前的5倍;学生食堂面积99年时约为5000平方米,现为5万平方米,为以前的10倍。可见发展之快。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学校后勤急剧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后勤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现在也逐渐显现出来。所以今天我以“高校后勤改革:困境与出路”为题,主要从困境之描述、成因之分析、出路之探究三个方面加以汇报。

一、困境之描述

《辞海》中“困”有五义:窘迫、急难、劳倦、贫乏、被困。这五个特征也正反映了当前我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1、窘迫:即尴尬、进退两难。现在我国的高校后勤改革就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什么呢?“进”,进一步社会化。政策没有到位,市场发育没有健全,后勤改革无法进一步社会化。“退”,退回到过去的内部化、福利化、行政化。现在的后勤跟原来的后勤不是一个概念。大家试想一下,现在我校的后勤集团拥有2000名正式工和外聘员工,单说二三百名正式员工,若都退回去,退回到总务处的时代,这些都将成为机关的职员,会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担。所以,退回去是不可能的,要进也是很困难的。基于这个原因,有人就戏言现在后勤改革的状态是“不改革等死,谁改革找死”。这就是窘迫。

2、急难:现在的急难是什么?我们前期的改革已经部分地向市场化、企业化运作,但是没有做到位。因为市场是变幻莫测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后勤还不完全具备搏击风浪的能力,欠缺搏击风浪的能力,就意味着会遭遇水淹的危险。大海是不认人的,市场的变化也同样如此。现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后勤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什么说“巨大”呢?我想举几个数据:

第一,就我们食堂而言,现在采用的都是“油锅炉”,柴油价格从04年的3600元/吨涨至现在的5000元/吨,仅这一项,朝晖、屏峰餐饮就增加支出100余万/年;第二,大米价格上涨快速,涨幅达到70%,朝晖、屏峰校区每年使用大米70万吨,就意味着每年增加成本支出80余万。其它原材料如肉、蛋等大幅涨价都不予计算,仅是大米和用油就增加成本近200万/年。所以现在后勤企业普遍出现亏本,难以维系。这就是急难。

3、劳倦:劳倦首先是由后勤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后勤工作量大面广,比较繁琐,柴米油盐,方方面面都要考虑。我一直跟后勤的干部员工讲,我们不仅要有一种任劳的品质,还要有任怨的品质,否则难免时间久了会产生一些厌倦心理。同时后勤改革时间很长,也是久攻不下,大家真的有点虚火上升的感觉。所以,在后勤系统开一些年会的时候,与当时的踌躇满志、激情满怀相比,现在多的是牢骚,多的是抱怨,大家都感觉到很累。社会企业原来涉足后勤经营的,现在也都退出了。浙江省几个比较著名的大企业,如耀江集团等企业,原先纷纷进军到高校后勤市场,后来由于无法赢利,都一一撤出。前段时间滨江一个高校杭钢集团询问我们容大集团是否愿意接管其后勤,其原先托管的企业已撤走,而学校本身也不愿意经营。这就是现实。

4、贫乏:贫乏我讲两个方面。第一是我们欠缺对付这种困境的办法。很多困境大都是政策和市场造成的,但是无论对政策,还是对市场,我们都无能为力,无法左右。我们的办法很贫乏。第二是我们现在所能选择的后勤企业太少。按理说后勤社会化,有选择的余地,这家经营的不好,换一家来经营。就像我们去饭店吃饭,这家不合口味,再去找一家。但是对于现在的高校后勤现状,我们却是无从选择,因为没有社会企业在做,也没有企业愿意做。这就是贫乏。

5、被困:

首先,被政治与经济所困,从我国稳定大局的角度来讲,稳定对高校来说非常重要,而高校中,后勤又对稳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作为高校后勤企业要承担起政治的责任,要承担起稳定的责任。现在后勤中经常讲,要烧“政治饭”、炒“稳定菜”,但在改革过程中,后勤是企业,不能长期地烧“政治饭”、炒“稳定菜”。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说到底还是要为经济服务,一味地讲政治,经济不发展,没有效率,那也是行不通的。

第二,被市场与计划所困,我们的改革走到今天,其中原材料的采购、劳动用工已经做到了与市场接轨,按市场的规则在运作,但我们的收费却不是按市场的调节,而是计划的结果。为了体现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这种市场和计划的矛盾之下,高校后勤企业现在确实很困难。我刚才讲到市场的变化对后勤企业带来的影响。后勤有的时候确实是无所适从。包括政府,现在也左右不了市场。去年3·15之后,我们对几项大宗物资采取了直供,物价局、粮食局、经销商都介入了,表示要对在杭高校后勤的粮油等进行直供,但是结果是直供的价格比市场还高。因为任何企业都不愿意做亏本生意,政府也无法左右市场。

第三,被服务与效益所困,一方面我们的师生对服务的需求、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服务是需要成本的,服务是需要代价的。一对一的服务固然是好,但这里面还有一个成本的问题。举个现实的例子,我们的食堂现在的员工师生服务人数比在1:40-50左右,这个数据一般情况下能达到师生满意了,食堂排队也不长。一旦把这个比例提高到1:60-70,学生马上感觉到了,在食堂买菜时可能要排队了,感觉到有点拥挤了。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偏向1:70、1:80,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这次去广东考察,广东几个高校后勤的员工师生服务人数比就是1:70,学生在食堂买菜时就需要排队。这其实就是服务与效益之间的矛盾。服务质量要上去,服务水平要更到位,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这也是现在困惑我们的。

以上五个症状,高校后勤所面临的状况都齐全了,整个中国高校后勤改革也正是陷入了这么一种困境。

二、成因之分析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我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改革之阵痛、历史之必然任何改革,任何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都必然要经历阵痛。我们后勤社会化改革走到今天,也是一样的。我把我们国家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启蒙探索时期(1985-1998,约15年)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始于1985年,它的第一个阶段是1985—1998年这十五年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文件里首先提出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标志着我国后勤改革步入探索期。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化涵义不清,口号是喊了,但概念不是很清楚;推行后勤部门承包制或经费包干制,我们学校从总务处到实施经济包干,实施“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体制。

(2)快速推进时期(1999-2003年,约5年)

快速推进时期是1999—2003年的近五年时间里。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全国大部分高校组建了校内后勤服务实体,99年我们学校开始实施后勤改革,把总务处从学校机关中脱离出来,实现了实体与学校行政的相对剥离;第二,后勤人事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第三,实行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模拟企业化运作。我们学校就是采用所有权归属学校,经营权由企业承担的模拟企业化运作。李岚清同志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在99年至03年期间,国务院相继在西安、北京、武汉连续三年召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专题会议,想在03年基本实现后勤社会化。政府的重视促使当时社会的企业,高校的后勤快速推进,解决了大众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3)攻坚困难时期(2004-2008年,约5年)

自04年开始,预计到08年,大概是五年时间,后勤改革处在攻坚困难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消化前期改革矛盾。前期改革扩张迅速,积累了很多潜在矛盾,到现在才逐渐暴露,所以改革速度减缓、市场化运作受阻,改革风险增大,政策不到位,政府缺位,后勤开始分化,甚至后退。全国有些高校也有退的,比如山东大学就退回到总务处了,还有很多学校现在都在观望。社会企业全面撤离。学生对后勤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4)完善成型时期(2009-2020年,约10年)

预计在2009至2020年的10年间,后勤改革将进入完善成型时期。怎么样才算完善成型,有五大标准:第一,高校后勤人员已完全转制为社会人,我们现在还有两三百名事业编制的“老人”,完全过渡到社会人还需一段时间;第二,国家对高校后勤有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我们现在还没有。第三,学校对后勤服务的需要仅仅处在选择与购买的位置,届时学校不用参与管理后勤,而是选择哪个后勤来经营,与现在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第四,后勤企业发展有三种形式:自我扩展、社会投资或捐赠、政府投资。我们现在做的准备就是希望我们的后勤企业能向自我扩展的形式发展,能够真正走到市场当中去大浪淘沙。第五,后勤企业同社会上其它企业一样成为正常合法的纳税人。到那个时候后勤企业就完善了,为什么做这个判断。大家都知道,2009年是我国经济建设2010年远景目标实现的最后时期,2020年又是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点,所以中国的经济改革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就可以基本完成了。我们刚才讲标准是市场经济基本建成,市场配套完善发育。更重要的因素,60年代以前出生的都退休了,转为社会人了。目前我们后勤企业里,“老人”还占有较大的比例,现在改革中最大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这也正是我讲的高校后勤改革处在攻坚困难时期是历史之必然、改革之阵痛。

2、领导更迭、政府缺位

当时后勤改革有六条经验:政府政策支持,统筹规划主导,后勤规范分离,社会力量参与,市场机制推动,企业方式运作。现在六条中四条没有了,政府政策支持现在已经不再讲了,统筹规划主导现在没有政府机构来主导了,后勤规范分离已经分离了,社会力量参与已经全部撤走了,市场机制推动已经计划干预了,企业方式运作我们还在坚持,所以六条经验中只剩两条,这其中就是政府缺位的原因。

3、计划干预、市场失灵。

计划干预从两方面说,一是学生宿舍收费,这是一个最典型的计划经济的手段,政府对我国高校学生宿舍收费规定了统一价格,1200元/年,无论东部、西部、沿海、内地都是统一价。暑假到内蒙工大,他们带我们参观了新建的宿舍,1200元的收费,但造价却远远低于我们这边,且他们的员工工资等很多直接成本都远低于我们,当然他们可以运作的起来。各地区后勤成本开支存在很大差异,而住宿费却东西南北一个定价,这就是计划的结果。二是滨江的问题。学校原先曾考虑过我们把滨江后勤资产的产权也买下来,这样的考虑是基于收费的调整,当时收费调整的呼声很高,省政府也有所松动,在这种情况之下,将滨江后勤买下,以市场化运作,给学校增加一些资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后来风云变幻,要收购下滨江后勤的全部资产,总计5亿元,5亿元光是利息一年就达3000万。目前滨江2万学生,按照当前的收费,满打满算2400万,还不够支付利息,其中还不包括补贴的水电费用、员工工资开支,根本就运作不起来。以上这些就是计划干预,市场失灵情况下的产物。

4、理论不彻底,改革不系统。

我记得马克思有句名言,大意是: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们后勤改革一开始就是先天不足,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市场的变化和预计前瞻性不足。比如说,在后勤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对高校管理制度的设计上,职能职权上,我们都没有涉及,包括产权问题。到后来肯定会牵涉一个产权问题。而且在现在的体制下,企业服务不好,学生有意见,不稳定了,最后学校要承担全部责任,造成别人生病,高校吃药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之下社会化的后勤企业难以长久。这就表明我们前期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我一直在想,我们国家有那么多重点项目,假如把后勤改革也列入国家的一个重点项目,大家共同研究,系统设计好,逐步推进,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此外就是观念的问题,我在朱家尖会议上曾讲过三大障碍,即机制的障碍、体制的障碍、观念的障碍,现在这三大障碍全部显现了。这就是我们前期的改革中研究的不透彻,整个改革不系统。

三、出路之探究

既然后勤改革已经出现了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讲三条路:坚定改革之路、坚守市场之路、坚固品牌之路

1、坚定改革之路

改革是我们发展的动力,这点勿庸置疑。在高校后勤改革中,我一直对我们后勤员工灌输一个观点,其中包括新引进的大学生,要坚定高校后勤事业是基业常青的信念。只要有高校存在,就会有我们的后勤企业存在。高校后勤事业是可以作为终身的事业去奋斗的,要看到前景。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曾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前到今天,在全世界建立的组织当中以同样的名字、同样的形式、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的共有85个组织,其中70个是大学,15个是宗教组织。可见,大学占了绝大多数,按照逻辑推理,只要大学存在,就有我们后勤存在的理由,所以要坚定这个信念。同时要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第三产业结构比例还较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高校后勤企业就属于这个发展之列。所以要坚定信念,坚定改革之路。

2、坚守市场之路

我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就是市场化。只有市场化了,然后建立市场的主体——企业,市场开放了,企业多元了,那就实现社会化了。这是一条改革的基本的逻辑线索。所以,只有坚持市场化、坚持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将后勤改革推向前进。如果说还是用计划的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后勤改革很难前进。今天讲的前提是后勤企业不给学校增加负担,要在市场竞争中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这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我们过去把高校的后勤服务作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特征是无排他性,无竞争性。我认为今后高校后勤的发展方向是从公共物品转向私人物品,它是有价值的,要交易的。交易就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交换物品及其他财物的过程。所以,坚守市场之路,就是要把我们后勤的物品、服务的性质由公共物品转化为私人物品,这同样也是改革的方向。

3、坚固品牌之路

作为企业来讲,它的经营一般有三个层次:产品经营、品牌经营、文化经营,三种经营逐个递进,文化经营是最高层次。对后勤企业来讲,在这个困境之下,我们要坚守什么。我不禁想起郑板桥的一首诗:

题竹石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们后勤企业现在就需要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管市场怎么变,我们就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如昨天汪书记讲的以人为本,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立足国情、面向国际,质量至上、宁静致远,适应社会、引领社会,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这六大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后勤工作,也是我们当前所要努力做的。在后勤改革过程中加以学习和贯彻,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定信念,开拓进取,尽管前途险阻,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后勤改革必将像李白在《行路难》中所写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关闭】